暑期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,无非是哪家补课机构性价比高,该给孩子补哪些课之类,今天小编看到一篇文章,觉得很有道理,分享给大家,或许会有感悟!
科普作家万维刚在总结了中国和美国的3项研究报告后,得出了一个反直觉的结论:孩子上补习班没用!
这个结论意味着,你在孩子补习这件事上,花掉的大笔金钱,费掉的大量精力,很可能都白费了。
你以为孩子学习变好了是因为补习?其实很可能是因为他突然掌握了学习方法,不补习也会是同样的效果,只不过你不敢拿你亲生的孩子去冒险而已。
就如同,你以为今天合同没签下来,是因为某人今天说了一句不吉利的话,要怪到他头上,其实这两件事不过是碰巧了,它们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。
实际上,非但没有严谨的科学证据表明,补习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,恰恰相反,万维刚所依据的3项研究都得出了同一个结论:补习基本没用。
以下引用万维刚的原话:
2018年,中国海洋大学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对青岛市的1368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和11734名初二学生的调查表明,课外补课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度不大。
我看到的报道,没说数学,但是就语文成绩来说,小学四年级学生,上补习班的平均成绩为490.13分,不上补习班的平均成绩为500.08分;初二学生,上补习班为500.65分,不上补习班为499.36分。
另一个调查,长沙市2018年发布的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》 也认为,“参加课外培训班越多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越好”。
两项调查都发现,课外学习时间越短的学生,反而成绩越好。
当然,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性,万维刚说,也有可能是差生补习的多,也不排除不上补习班学习会更差的可能性,所以他进一步引用了美国的一项研究数据:
2013年,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篇博士学问论文中,研究者对韩国的补习班做了大量的研究,基本结论大约可以总结为三点
1. 课外补习对差生最有效;
2. 对数学和英语比较有效,对语文作用不大;
3. 补习的效果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。上了高中以后,课外补习只在数学方面、而且是只对差生有一定的效果。
从以上3项研究可以看出,补习班对于孩子成绩的提升并不明显,与商业补习机构所宣称的效果来比较,完全是天壤之别。
02
那么,为什么我们普遍都会有“补习会提升孩子成绩”的错觉呢?
我觉得是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:
1、我们人类有把现象自动用因果关系进行整理加工的本能;
2、商业补习机构长年累月的宣传广告效应;
3、从众心理造成的焦虑释放需求。
我们都知道,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提高,必须要通过刻苦的学习,不管孩子补习还是不补习,这个原理都是一样的。
即使我们说,补习对提升成绩无效,也不意味着,你可以不通过艰苦的学习来获得好成绩。我们要对比的是,不是学习还是不学习的区别,而是比较校外补习和在家自学之间的效果,这点需要拿出来特别强调。
也就是说,我们要对比的是小明去补习班,和小明在家自学,这两者之间对学习提升的效果。
而不是小明去补习班,和小明在家玩之间的差别。毫无疑问,你不学习,怎么会有好成绩?
商业补习机构的广告试图让你形成什么观念呢?就是通过长年累月的宣传,给你灌输固化一种刻板印象:
学霸=大量补习。
他们会通过选取大量的真实案例(其实都是小样本的个例),来让你深信不疑。
当你的孩子上了补习班,无非3个结果:成绩提高,成绩持平和成绩下滑。
后两者案例一般他们会选择性的无视,或者给出一个敷衍的理由,而对于前者,他们就会拿来大肆炒作,目的就是一个:他们的补习,物有所值。
在这其中,“成功”的家长们也会通过口口相传或社交媒体无意中帮助这种宣传,从而吸引更多的家长加入补习大军。被吸引来的家长其实并不在意补习是不是真的有效果,而更多是因为焦虑: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掉队,不能被允许输在起跑线。
赶紧交钱补习就是焦虑感释放的必然选择。
03
当然,人的直觉并不完全都是错觉。
我们往往会发现,那些成绩好的孩子,家庭条件通常也会好。尤其是在现实中国,“寒门再难出贵子”似乎变成了一个普遍现象。
而且不只是在中国,万维刚说,从美国学生的SAT成绩和家庭收入的关系来看,的确是越富有的家庭出来的孩子的成绩越好。
但是要注意的是,这个事实只能证明,家庭富裕和孩子成绩有相关性,并没有因果关系,更加不能因此推出,补习多就能提升学习成绩,这在逻辑上并不具备因果关系。
事实是,家庭富裕的家庭,家长们的智商也会高,学历也高,学历和富裕之间密切相关。
专栏作家丹尼尔·弗里德曼就美国学生的SAT成绩列举了几组非常有意思的数据。
美国最富的家庭,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上的这个统计区间,他们的孩子的SAT成绩中位数是数学565分,阅读586分。这相当于比全体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了半个标准差。
但是,如果不看收入,只看父母有没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话,高学历家庭的孩子的成绩,是数学560分,阅读576分。
很显然,财富对孩子的作用显然并不比学历大很多。
我们打个比方来说明这个数据:
如果小明生在富裕家庭,小明的爸爸年入百万,但学历不高,只是高中生;小刚的爸爸就是工薪阶层,年入10万,但却是研究生学历。
上面数据要说明的是,小明不会因为他爸爸有钱,一路上名校,一直补习,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比小刚学习好,恰恰相反,小刚很可能因为爸爸的高学历,有更大的可能性比小明的学习好。
孩子学习上的平庸很可能在证明家长的平庸!
惊喜不惊喜?意外不意外?
所以,与其怪孩子学习不好,还不如怪自己从小也不是学霸吧。
我们要像接受自己的平庸一样,接受孩子可能的平庸。毕竟任何一个社会,学习平庸的人总是大多数,我们不能一面接受自己的平庸,另一个方面却强求孩子应该优秀,并没有这个道理。
04
现在我们知道了以下原理:
补习并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;
孩子的智商和家长的智商密切相关。
光知道正确的原理,还远远不够,更为重要的是,我们需要知道“如何行动”?
首先,作为父母,要评估下你自己的智力水平和孩子的智力水平,不要给孩子预设过高的目标。
如果你家孩子一直表现卓越,那么你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,让孩子去追求卓越。
但如果孩子本身智力平平,就不要妄想通过大量的补习来拔苗助长了。
不理智的补习,除了让你经济入不敷出,离破产又进一步,还会因为超过孩子的能力太多,而让你家孩子厌学抑郁。盲目的跟风补习,从来都不是明智的选择。
当然,如果你家里有矿,就喜欢花钱买个安心,可以忽略我这条建议,你高兴就好。
因为如果家庭富裕,补习的费用并不会让你伤筋动骨,那么在不让孩子厌学的基础上,我不准备强烈反对,因为这毕竟是父母唯一可以用钱来控制的手段。
如果效果不明显,也不要怪补习机构,我前面说过了,补习本来就无效,这是正常的现象。我只是说,当你作为父母做到了所有可做的手段,至少你不会因为没有为孩子尽力而后悔,对吧?
其次,不要轻易排除普遍性原理之外的偶然因素和个例,不要去埋没任何一个天才。
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,伟人的爸爸肯定也是伟人。虽然高智商的父母越有可能培育高智商的孩子,但是,这并不排除一个平庸的父母也能生育出一个伟大的子女,伟人的儿女也有可能是个十足的卢瑟儿。
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,你是独特的父母,你的孩子也是独特的孩子,没有任何原理可以涵盖这种独特性。
一个在学习上天赋不够的孩子,很有可能在其他方面能力出众。
最了解自己儿女的,始终是父母。除了提供给孩子生活和物质上的照顾,发现并挖掘出自己孩子的独特天赋并适当引导,是任何一个为人父母的应尽义务。
做到这一点,比起闭着眼睛给补习班交钱,重要的多。
作者:北游。自2004年起坚持互联网写作至今,笔耕不辍,长期专注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,对社会热点和公共事务见解独到。用哲学解剖生活,给您不一样的解读。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